返回引导页 | 返回首页 | 关于学会 | 联系我们
信息中心
学会新闻
学会公告
媒体报道
行业动态
展会展览
国际交流

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信息中心 > 行业动态

我国超(超)临界火电阀门国产化现状
发布时间:2010-10-08  阅读次数: 2011

   近几年,我国阀门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。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,依托国家重点工程落实首台套,同时积极进行技术改造,我国阀门行业的研发能力、设计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。特别是核电阀门国产化工作成效显著,取得重大进展,研制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,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。天然气长输管道阀门过去也长期依赖进口,近期开发成功的40〞和48〞Class600及Class900全焊接球阀,其中3家企业研制的30台样机经过严格的实验,已经通过了出厂鉴定和验收,所有技术性能指标均满足西气东输二线主干线的要求。
    一、超(超)临界火电机组已有业绩
    1.哈电集团哈尔滨电站阀门有限公司研发的超(超)临界火电机组配套闸阀、截止阀、止回阀、水压试验堵阀、泄压阀、仪表阀等系列产品,2004年以来就陆续为机组配套,主要有常熟、玉环、泰州、平顶山、威海、营口、长四热、王曲、乌沙山、三门峡、常州、首阳山等600~1000MW超(超)临界火电机组。
    2.开封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研制的F92、F91电动闸阀和截止阀,WB36电动闸阀和三通截止阀,F22堵阀、止回阀及C12A闸阀、截止阀、止回阀等,已先后用于邹县等1000MW超(超)临界火电机组,运行状况良好。
    3.华夏阀门有限公司研制了超临界锅炉配套所需的锻钢闸阀、止回阀、调节阀、截止阀和主蒸汽水压试验堵阀等产品,为国内20多台超临界机组配套。
    4.吴江市东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已能够为汽轮机配套批量生产安全阀,供货通径范围为DN40~500,最高开启压力为6.5MPa,最高温度为506℃;为锅炉配套安全阀,通径范围为DN50~150,最高开启压力为9.5 MPa,最高温度为485℃。
    5.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为超(超)临界机组抽汽系统、冷凝系统及主蒸汽系统提供部分调节阀。
     此外,大连大高阀门有限公司、上海阀门有限公司、中核苏阀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也有一些超(超)临界高温高压阀门供货业绩。
     铸锻件毛坯是超(超)临界火电机组国产化的关键环节。目前,国内阀门企业在高温铸件和锻件毛坯方面开展了科研攻关,其中C12A铸钢件的冶炼、热处理及焊接工艺的攻关,已取得成功。超(超)临界机组的主蒸汽及再热段采用P92和T92钢管道,其对应阀门的材料为F92铸钢件,主给水管道、高加管道为WB36,对应阀门材料也为WB36,通过国内企业与高等院校、科研单位联合攻关也已完成产品开发研制,满足了超(超)临界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对材料的部分要求。
    二、阀门行业已具备承担火电阀门国产化的能力
    通过推进核电、长输管线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,国内一批优秀企业快速成长。首先,行业整体研发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,骨干企业非常重视科研队伍建设、研发经费投入,新产品开发速度不断提高;二是装备水平近年来有了明显改善,数控加工设备、精密检测仪器仪表、关键实验台架等基本成为企业必备条件;三是随着核电阀门和其他一些关键阀门的研发和产业化,企业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完善,很多企业都将核级产品质保体系的基本精神延伸到非核产品。总之,进入新世纪以来,阀门行业企业综合素质已经有了很大提高,具备超(超)临界火电阀门的研发和设计制造能力。
    三、火电阀门国产化是大势所趋
    阀门作为超(超)临界火电机组的关键配套产品,是保证机组安全、经济运行的重要设备之一。国内阀门制造业在百万千瓦核电、天然气长输管线、大型石油化工等领域的一些高难度阀门已实现了国产化,在超(超)临界阀门的科技攻关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,但常规火电阀门首台套始终难以突破,致使常规火电90%高端阀门长期依赖进口,整台机组阀门国产化率也只有35%左右。据了解,一台600MW超(超)临界火电机组,进口阀门约需5000多万元人民币;一台1000MW超(超)临界火电机组,进口阀门约需6500多万元人民币。以每年新建30台1000MW超(超)临界火电机组,新建30台600MW超(超)临界火电机组计算,年进口阀门需花35亿元人民币。另外,机组运行后的阀门维护、更换还需花费大量费用。
    火电机组阀门长期依靠进口,助长了少数国外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势头,不仅增加了电力建设费用,而且不利于国内阀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。因此,借鉴在核电、天然气长输管线等领域的国产化经验,尽快制定常规火电站阀门国产化计划,加快推进火电阀门国产化十分必要。
 
上一篇:煤制清洁燃料攻关列入“863计划”
下一篇:“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的基础研究”中期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
Copyright ©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  
地址:中国·上海 闵行区剑川路1115号  电话:021-54705106  传真:021-54705106  邮编:200240
沪ICP备10013004号    中华企业视窗 提供技术支持